【本活動已舉辦,此為存檔】臺灣榮格心理學會年會,將於12/18(週日)舉行,主題為「夢,在佛教與榮格之間」。
在台灣的榮格圈中,雖有河合隼雄的著作《高山寺的夢僧:明惠法師的夢境探索之旅》中譯本出版,卻一直未能有進一步的對話與討論。直到今年的10月,聖嚴基金會的「談書時光」邀請廖肇亨教授分享僧人夢境史料,許多參與的學員意猶未盡,於是進一步邀請廖肇亨教授作為本次年會的主講人之一。跟隨這個主題,學會也邀請了中國專長於佛學與榮格心理學的尹立教授作為另一位主講人,談佛教與夢的關係。這兩場演講,各安排兩位榮格分析師於講後進行對談:
上午//徐聖心教授「晚明佛教的夢論」,對談人:鄧惠文與鄭文郁。
下午//廖肇亨教授「漫遊者的夢:晚明憨山大師的追尋與想望」,對談人:呂旭亞與林方晧。
晚明佛教的夢論|徐聖心
○、楔子:袁中道〈紀夢〉
一、引言:周理簡介
二、佛教經典中「夢」元素運用之變化
三、晚明諸僧論夢
四、周理《雲山夢語摘要》析論:夢即佛法
五、智旭夢論運用之討論
漫遊者的夢:晚明憨山大師的追尋與想望|廖肇亨
自從日本第一個榮格分析師河合隼雄的大力推舉,日本平安時代後期的華嚴宗祖師明惠上人(1173-1232)成為東亞論夢的重要先驅,廣為人知。除了河合隼雄之外,日本學界對於佛教與心理療法相互關係的探討,始終不曾間斷。精神科醫師安藤治也有《做為心理療法的佛教》一書就此展開具體的討論。事實上,淵遠流長的中國佛教,一直從各種不同的理論角度進行夢的探討,對自性、個體化的追尋從來不曾或缺,歷代祖師於此可謂拳拳致意。其中,十六、十七世紀左右(約所謂等於「明末清初」)可謂顛峰極盛時期。萬曆時期三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1546-1623)便是佛教學界熱中談論的重要代表人物。憨山大師雖然在中國佛教史地位顯赫,當時慈聖皇太后(萬曆帝之母)崇奉有加,但並未棲止一地,而是輾轉漂泊於南京、北京、五台山、嶗山、嶺南韶州、最終歸隱廬山,綜觀一生,他漫遊無盡的生命歷程或許也是追求自性充分實現的歷程。特別是他的長篇自傳,美國華裔學者吳百益十分推崇,認為是中國自傳史上不能忽視的重要經典。在他南北各地漂泊的過程中,屢屢言明其夢,成為觀看認識他作為漫遊者的生命歷程中內心自性轉換最好的觀景台,透過憨山大師此一例證,期能為朝向建立具有自我特色的理論話語。
本會議提供非學會會員報名,曾參加本會課程者報名費700元、首次參加者1000元。以遠距線上方式參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