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活動已舉辦完成,此為活動存檔】
2013 International Jungian Conference (國際榮格心理學會議):<尋找榮格,穿越文化的疆界>,將於2013年10月17-20日於台北舉行,會議四大主題為:
I.《紅書》與道家的相遇
II. 從亞洲觀點看衛禮賢
III. 東西方對談
IV. 榮格、亞洲與跨文化

會議時間: 2013年10月17-20日
會議地點: 國家圖書館(台北市)

主辦單位:國際分析心理學會、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台灣榮格發展小組國家圖書館趨勢教育基金會
協辦單位:台灣沙遊治療學會台灣舞蹈治療協會台灣藝術治療學會臺灣心理治療學會心靈工坊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大會榮譽主席: Thomas Kirsch, Murray Stein 大會主席: 陳怡蓁、王浩威



【研討會介紹】

我們很高興也很榮幸邀請您一起來參與台灣第一次主辦的國際榮格分析心理研討會暨論壇:尋找榮格,穿越文化的疆界。 因為榮格生前的交待,他進行自我探索的手稿《紅書》,包括文字和許多繪圖,終於在他去世後六〇年得以發表。《紅書》是榮格離開佛洛依德後的產物,也是遇見 東方才結束的積極想像活動。自《紅書》出版之後,不論是東西方都對《紅書》掀起了一股熱潮。大家對於如何更深入地了解《紅書》都非常有興趣。為使大家對 《紅書》更加了解 ,我們邀請了國際榮格心理學專家及臺灣的道學專家分別從《易經》以及道家思想來探討《紅書》。此會議中,我們將著重在榮格與亞洲的關係,特別是從道家的觀 點,以及衛禮賢在易經翻譯上的貢獻。

從《紅書》出發,我們希望建立一個跨文化的平台,讓東方與西方一起來討論藝術、宗教、夢、道家、《易經》、以及榮格心理學。為此,我們特地邀請東亞各國的 榮格分析師以及歐美的分析師一起來共襄盛舉,包括了日本、韓國、香港、大陸等地的榮格分析師。在10月20日,將會有兩個國際性的論壇,讓這些分析師一起 來討論榮格在亞洲的發展。我們同時也邀請前IAAP理事長Thomas Kirsch在會議結束前,為我們談談榮格在亞洲的未來發展。

大會的焦點除了連續四天的研討會和對談之外,在10月17日晚上,我們特地邀請了蘇黎世榮格學院院長Murray Stein以及他的團隊,為我們重現「《紅書》場景」這一齣戲,四位資深榮格分析師分別扮演《紅書》裡的角色,藉此讓我們更能深入了解《紅書》的精髓。 10月18日晚上,我們則安排了另一個精采的紀錄片,這是由衛禮賢的孫女Bettina Wilhelm所導演的「改變的智慧:衛禮賢與《易經》」,讓我們一起探討衛禮賢對東西方的影響。

【四大主題】

最重要的是這次大會的四個主題:1.《紅書》與道家的相遇;2.從亞洲觀點看衛禮賢;3.東西方對談;4.榮格、亞洲與跨文化。這是一次深入的會議,是來 自不同領域的傑出人士匯聚一堂,進行一場堪稱國際罕見水平的對話。希望您在這次的研討會與論壇中收穫滿滿,不論是舊雨新知都能享受我們為您精心策劃的節目 和內容。

【與會講師】(依姓氏英文拼字排列)
Paul Brutsche, Angela Connolly, 高嵐, 何乏筆, John Hill,蕭進銘, 胡因夢, 河合俊雄, Jean Kirsch, Thomas Kirsch, 賴貴三, 賴賢宗, Chie Lee (李琪), 李豐楙, 李佳怡, Shirley Ma, Lucienne Marguerat, 巴奈•母路, 潘小雪, Dariane Pictet, Liza Ravitz, 李符永, Christa Robinson, 申荷永, Murray Stein, 田中康裕, 鄧惠文, Marta Tibaldi, Bettina Wilhelm, 楊蓓, 楊儒賓

詳情:國際榮格心理學會議官網

 

 

文章標籤

Jung 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榮格相信,個案與治療師之間的關係是心理治療中主要的療癒因子。在分析過程中,個案與治療師雙方都會在互動的交互作用下產生改變,這也是動力取向慣稱的「移情--反移情」。在2013年9月28-29及2014年一月份舉辦的兩場工作坊中,主講人Liza將會和大家分享與討論榮格學派對於「移情--反移情現象」的看法。兩場工作坊主題為:
移情心理學:一個煉金的組合、榮格學派的兒童治療:原型與個別因素(2014年1/18-19)活動已舉辦,此為活動訊息存檔

文章標籤

Jung 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已舉辦】醫治我們的父親:跨世代創傷、男性與家庭暴力工作坊

【課程主題內容                                    

工作坊的目的希望能幫助實務工作者了解跨世代創傷、男性與家庭暴力之間的關係,同時協助相關專業人員知道對於有創傷歷史的加害人何提供協助,並協助專業人員覺察在提供協助的過程中,移情與反移情的動力關係。

文章標籤

Jung 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已舉辦】鍊金術意象的認知美學:從鍊金術歷史到夢的工作 

 

錬金術提供歷史性的基礎,讓想像與心靈視覺意象這兩者成為榮格的重要理論。從1928年榮格開始接觸錬金術的世界起,他對錬金術意象一直深深著迷 著,後續研究與著作有很大一部份都投注在這個主題上。的確,他許多主要概念,如個體化歷程與超越功能,以及他的方法論工具,如擴大法與積極想像,在他接觸 錬金術並了解錬金術如何與意象工作後都有了相當的修正。

然而,榮格對於錬金術與心理學兩者關聯的理解,因為他的觀點缺乏歷史本質,因此日漸被否定。這情形就像他對足以進一步瞭解錬金術意象功能相關的認知美學之重要性的忽略,造成日後的榮格學派無法在心理學上繼續擴展榮格所認為的錬金術對心理學的重要性。

在工作坊的前半段,我將探討西方14到16世紀歐洲錬金術在錬金圖像的發展,以便勾勒出這段時間的演變歷程。只有將錬金術意象的美學納進考量,才可 能證明某些愈來愈常被使用的美學技術,如拆解與重組(disjunction and recombination)先前圖像個別象徵元素,使用壓縮組合,以及使用架構裝備(framing devices),是如何逐步增加意象的認知功能與象徵力量。如果錬金術仍舊與心理治療相關,這完全是因為在我們了解病人的意象、隱喻與敘事時,它們幫助 我們了解其中的認知美學。

在工作坊的後半段,我將採取比較臨床的觀點。我會引用關於做夢與做夢能力的最新研究,以檢視榮格對於做夢的概念,目的在把注意力放在夢創造的真正歷 程,以及夢的引喻的美學。我會特別討論榮格對於創傷夢(trauma dreams)的觀點,以及它們如何幫助我們反省精神病與性倒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夢工作能力。最後我將討論我們如何用分析的方式工作,修補 無法做夢者的做夢歷程。

 

文章標籤

Jung 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已舉辦】心理治療中的身體:重新擁抱身體及其困境

 

在當今的學派裡,不論是佛洛依德學派還是榮格學派,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新趨勢就是在於理論與臨床實務上日漸強調身體的重要性,同時也愈來愈理解身心二 元觀點的危險性。這樣的二元觀點忽略了身體體驗對於形塑心智與心靈的重要性。每當談及健康時,我們自然會將心靈與身體密切連結,也自然的將身體視為個人的 居所。身體是我們感覺存在與活著的來源。然而,對於我們在實務相遇的這些人,身體的感覺在臨床上卻是陌生與失真的。身體對他們而言,不再是生動的主體真實 (Leib),而是被客體化的物件(Korper);而自我(self)感也在某種形式上和身體的真實分開或解離。

在這個工作坊我將討論我與各種分析個案相遇的心理狀況,並且試著解讀他們的經驗。雖然心理分析病患每一個人呈現的主訴症狀、家庭史、社經背景與性別都有非常不同的樣貌,但他們都呈現因與身體解離所附帶的去個人化與心靈死寂的共通點。

Jung 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年12月榮格分析師 Shirley S. Y. Ma曾在工作坊中帶大家一同探討,格林童話中的「白蛇」和有名的中國傳奇故事「白蛇傳」,這兩個童話都呈現了當女性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遇到困難與障礙時所展現的本能的力量。在榮格心理學裡,女性心靈中陽性特質的部分,被稱之為阿尼瑪斯(animus)。與之相對應的是阿尼瑪(anima),也就是男性心靈中的陰性特質。

 

近幾十年來,西方女性以及越來越多的東方女性,透過更高的教育,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職業前景,而有機會發展自己的阿尼瑪斯。在大多數大學的醫學系、法律系和商業系所,女學生的比例相當甚或超過男學生。因此,這些專業團體漸漸地已經是以女性為主,成為一種社會事實。現在的女性獲得更高的教育,擁有自己的事業,然而,她們是否比自己的母親和祖母來得幸福?現代女性和她們的母親和祖母相較,是否覺得更充實、滿意呢?在她們的發展和心理-靈性的演變上,阿尼瑪斯是她們的朋友還是敵人?(本活動已舉辦)

 

Jung 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